国际学院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 首页 > > 新闻动态 > > 正文
暑期“三下乡”|红旗渠寻忆峥嵘,传承精神奋斗新篇(二)
发布日期: 2025-07-02        来源: 国际学院         浏览量:

巍巍太行铭刻奋斗史诗,粼粼渠水激荡时代强音。为传承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厚植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6月28日,踏“渠”寻“行”逐“红”迹挥长实践团持续深入基层,开启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篇章,在历史文物与劳模故事中,探寻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密码。

晨光初绽,实践团成员走进任村镇红旗渠藏品博物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展开。馆内,锈迹斑驳的钢钎、磨损变形的铁锹整齐陈列,这些曾伴随建设者开山凿石的“功臣”工具,每一道裂痕都镌刻着劈山填谷的艰辛;布满岁月痕迹的铁皮洗脸盆旁,馆长深情讲述:“在极度缺水的年代,一家七口共用这只脸盆,洗脸水沉淀后洗菜,最后还要浇灌庄稼。”话音未落,实践团成员轻轻敲响悬挂的生产队铜钟,清脆的声响在展厅回荡,仿佛唤醒了那段“一锤一钎干革命”的峥嵘岁月。馆长王广明强调:“这钟声不仅是劳动集结号,更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具象化体现,正是这种万众一心的信念,铸就了‘人工天河’的奇迹。”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历代劳模事迹展区,任羊成腰系绳索凌空除险、李贵徒步勘测规划线路等珍贵影像与手稿,在王广明的讲述中鲜活重现。“任羊成在悬崖峭壁上清除危石,被碎石击中颈部仍坚持作业;李贵带领技术人员翻山越岭,用双脚丈量出1500公里的工程蓝图……”王广明指着泛黄的工作日志说道。一件件承载热血与信仰的文物、一幅幅记录拼搏与坚守的照片,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这些劳模用生命诠释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正是红旗渠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当指尖触碰到生锈的钢钎,仿佛感受到建设者掌心的温度。”实践团成员张文丽感慨道,“他们用血肉之躯劈开太行山,这种迎难而上的勇气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带队部长罗鹏宇总结:“红旗渠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希望成员们将这份精神力量转化为行动自觉,在新时代续写奋斗华章。”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此次博物馆之行,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精神的薪火相传。实践团以文物为媒、以故事为介,让红旗渠精神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激励着青年一代以昂扬姿态投身民族复兴伟业,让奋斗的旗帜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高高飘扬。


学校校址:  郑州市紫荆山南路666号(南校区)  郑州市航海中路94号(北校区)
招生热线:  0371-88857035 
国际学院  版权所有 豫ICP备05002420号-1

访问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