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院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 首页 > > 新闻动态 > > 正文
暑期三下乡 | 国际学院团委踏访红旗渠,传承红色精神
发布日期: 2025-07-02        来源: 国际学院         浏览量:

近日,黄河科技学院国际学院团委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在林州红旗渠藏品博物馆展开,引发广泛关注,相关内容登上今日头条新闻,展现了当代青年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担当。

6月28日,国际学院团委书记郑文平带领12名学生干部,开启了“青春踏访红旗渠,砥砺奋进新征程”之旅。此次探访的红旗渠藏品博物馆,虽为非国有博物馆,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探索红色印记,走进独特博物馆

这是一所非国有博物馆,国际学院一行人员通过多方打听,才找到了它的所在。一进入博物馆一层大厅,气势恢宏的形象墙上,“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八个金色大字便映入眼帘,熠熠生辉。形象墙左侧,一尊全铜铸造的马有金指挥长像,面带慈祥的微笑,仿佛在向来客讲述着当年的故事。登上二楼左转,红底的前言“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格外醒目,让人未观展品,便先感受到了红旗渠精神的厚重

馆内陈列,重现修渠艰辛

该馆由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广明牵头建设,馆内分为“苦旱印记”“渠上岁月”“劳模故事”“精神永恒”四部分,展品由林州市收藏家协会380名会员历经35年征集而来,共22260件,生动展现了红旗渠的修建历程。

在“苦旱印记”展区,同学们看到林县干旱缺水的记载,如吃水贵如油的传说、一家七口共用的小脸盆等,深刻感受到缺水给当地人民带来的苦难。

“渠上岁月”展区则重现了当年37万大军战太行的壮观场景。同学们见到了林县六中学生的宣传文稿、电石灯、提灯等物品。王广明馆长介绍,墙上的镜子曾用于隧洞掘进时反光照明,让人不禁为当年建设者的智慧和艰辛点赞。

修渠过程中,林县人民靠着双手、钢钎、铁锤等简陋工具,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建成152个渡槽,总长度达1525公里。这项工程从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历经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条件极其艰苦,但林县人民从未放弃。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向外国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二是林县红旗渠,而红旗渠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的成果。

劳模故事:热血铸就,精神不朽

“劳模故事”部分,展示了众多修渠英雄。第二任指挥长王才书的炸药箱、鹦鹉崖大战时的毛主席语录,见证历史。吴祖太、李茂德为查险情牺牲,李改云、任羊成等劳模事迹感人至深,还有上阵父子兵张永仁、张买江,魏三然一家三代修渠的故事,彰显劳动精神。

精神传承: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精神永恒”部分,林县小报、物资票据等展品,再现当年场景。红旗渠建设中,82位同胞牺牲,最小的是胎儿,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同时,733位劳动模范受到表彰,他们是建设的中坚力量。

红旗渠博物馆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精神传承之地。它与红旗渠纪念馆相互补充,记载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郑文平书记表示:“这次参观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红旗渠精神,希望大家将这种精神融入学习生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暑期生活,更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下,让青年一代坚定信念,勇担时代使命 。


学校校址:  郑州市紫荆山南路666号(南校区)  郑州市航海中路94号(北校区)
招生热线:  0371-88857035 
国际学院  版权所有 豫ICP备05002420号-1

访问量 :